李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9-05-16  浏览次数: 1941

【核心提示】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体制,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

●我国的社会治理始终保持了正确的方向、维持了较高的效率,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做到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思想,清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我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挑战,必须坚持法治德治相辅相成,促进社会治理水平整体性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新成就。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根本特征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体制,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

强大而严密的组织体系是我们党领导好社会治理的优势。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党的地方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党组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我们党一级抓一级的组织体系优势,是推动社会治理政策层层落实的制度保障。其中,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必然成为党领导社会治理的基础力量。近年来,基层党组织对社会治理进行了积极探索,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协调、解决人民群众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利益诉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基层党组织领导好社会治理,不仅有优势,更是责任。我们党制定了严格的党内法规,对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治理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我国的社会治理始终保持了正确的方向、维持了较高的效率,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做到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以扶贫工作为例,其所取得的成就彰显了我们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整合能力,以及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规划定力,这是成就社会治理事业的重要法宝。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我们党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出发,将今天的事业与明天的事业相衔接,将当前的利益同长远的利益相结合,将局部的利益同整体的利益相协调,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直到实现奋斗目标。坚持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不是一句空话,必须体现在对党的理论和党的文件的坚决执行上,从而把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让政策落实到位,让民众得到实惠。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思想,清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

坚持执政为民的立场,注重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但是,基于我国地大、人多、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当下中国的社会治理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解决利益分配在地区之间、阶层之间造成的不均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突出矛盾。新形势下,如果利益关系协调不好、各种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导致问题激化,严重的就会影响发展进程。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想方设法解决特定人群面临的特定困难,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其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新任务。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新时代既是社会治理大有作为的时代,也是社会治理任务繁重的时代,必须打造社会治理的升级版,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住房市场调控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人民主体的思想,注重发挥好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善于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机制,让群众的聪明才智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不竭源泉。新时代社会治理必须转变工作理念、工作手段和工作作风,从命令走向协商、从单项走向合作、从强制走向引导,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同时,在网络时代,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积极打造“群众路线+互联网”社会治理新模式,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群众路线+互联网”是“枫桥经验”的升级版,也是符合我国国情和边疆民族地区区情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利用互联互通的网络科技,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把“枫桥经验”落实到“网络空间”,做到社情民意在网上了解、矛盾纠纷在网上解决、正面能量在网上聚合,努力使社会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单纯部门监管向社会协同转变,这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社会治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一定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法治德治并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我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挑战,必须坚持法治德治相辅相成,促进社会治理水平整体性提升。

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使社会治理走向制度化科学化。社会治理法治化旨在实现社会治理制度化、科学化,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社会治理法治化,既是价值取向,也是问题导向。我国社会治理法治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依法行政不力、民众法治意识淡薄。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法治建设融入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对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执法部门严格依法行政非常关键,否则,法律将成为一纸空文,人民群众的权益将得不到保障。同时,要深化信访制度改革,引导和规范群众逐级走访,坚持就近、依法、及时表达诉求、解决问题,把涉法涉诉信访事项纳入法治解决轨道,推动信访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

注重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对社会的柔性治理。社会有序运转需要双轮驱动,除国家法律法规外,更需要道德等非正式制度的柔性治理。我国历史上认识到“徒法不足以自行”,一直强调“礼法共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要更加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这是对传统社会治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行。可见,应从基本道德层面来理解法律义务,不守法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而遵守、履行法律义务,就是服从道德规范,应当出于人们的内在自觉,而不是迫于外在强制力。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一定要利用好发挥好中国传统美德对社会治理的滋养作用,实现社会的有效治理。

实践证明,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不断创新,才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社会治理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深刻而系统,是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方式、做好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全面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系统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努力营造和谐稳定良治的大好局面。

(作者:李红 内蒙古党校社会管理与文化教研部)